在招标采购过程中,应始终坚持“公平、公正、公开和诚实信用”的基本原则。然而,“串标”作为一种严重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,不仅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宗旨,也侵害了诚实投标人的合法权益,还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。因此,为营造规范、透明、公平的招标采购环境,必须高度重视对串标行为的识别与防范。
识别串标行为的初步线索
在评标过程中,若出现以下异常迹象,可能暗示存在串标行为:
信息错误或前后不一致
投标文件中出现明显的信息错误或矛盾,例如:投标签到时代理人填写的单位名称有误;法定代表人签名与档案记录不符;授权委托书信息与实际身份不符等。此类低级错误可能是人为代投或串通操作的信号。
存在关联企业或控股关系
若某投标单位的法定代表人、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同时持有另一家投标企业的股份,或两家单位存在隶属关系,可能构成潜在的利益输送链条,涉嫌围标、串标。
文档内容高度雷同或细节一致
不同投标单位的投标文件在格式、字体、段落排版、错别字、标点符号甚至换行位置等方面高度相似,甚至完全一致,表明这些文件可能出自同一台设备或由同一人编写,是串通投标的重要技术性线索。
报价呈现异常规律
不同投标单位的报价呈现出明显的递增或递减趋势,或者多家单位的总报价尾数相同,形成“报价梯队”,甚至出现多个投标单价的小数点尾数相同,这种非自然的报价分布通常不符合市场竞争的真实情况,极有可能是事先协商的结果。
物理特征高度一致
投标文件使用的纸张颜色、厚度、裁剪方式、装订方式等物理特征高度相似,甚至完全一致,超出正常差异范围,可能暗示多家投标人使用了相同的打印、装订设备,存在协同准备投标文件的可能。
如何筑牢防线,抵御串标行为?
为了有效遏制串标行为,维护公平竞争的招标环境,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:
明确采购需求,科学合理定价
在招标前期,应确保采购需求描述清晰、完整,避免模糊或倾向性条款。同时,严格审核控制价,科学设定预算范围和利润空间,既能吸引优质投标人参与,又能降低围标、串标的动机。
严格保密投标信息
在报名及开标前阶段,应加强对投标人信息的保密管理,防止潜在投标人之间相互识别或串通。例如,可通过电子化平台匿名提交材料,减少人为干预和信息泄露的风险。
提升评标专家的专业能力与风险意识
加强对评标专家的培训与考核,提升其识别异常投标行为的能力,如发现报价雷同、文件格式一致、错误内容相同等可疑情况时,能够及时提出质疑并启动调查程序。
健全内部管理机制,强化诚信体系建设
建立完善的供应商信用评价体系,将串标、围标等不诚信行为纳入“黑名单”管理。对于经查实存在串标行为的企业,应依法依规没收投标保证金,并视情节严重程度限制其一定期限内的投标资格,甚至取消其市场准入资格。
我公司始终坚持诚信为本,依法依规开展招标采购工作,不断优化制度体系,强化全流程管理,切实提升招标工作的科学性与透明度,确保每项采购活动公开、公平、公正地进行。
在此,我们也诚挚呼吁广大投标单位恪守职业操守,严守行业规范,杜绝串标、围标等违规行为,共同构建阳光、有序、诚信的招投标环境,携手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。
招投标管理办公室
蒋晨龙